我们的教学经验证明, 开始时就将这些假设集中起来讲要比分成几个阶段介绍好.
同样, 我们还认为, 最好一开始就用态空间和狄拉克符号.
如果起先只用波函数来建立波动力学, 然后再讲左矢 (即刁) 和右矢 (即刃) 的普遍理论,
那就难免会有重复; 特别是, 符号改变得晚了, 容易使学生迷惑不解,
使他们觉得好像刚刚学过但还未掌握的那些概念, 又成问题了.
由于这种实质上是演绎的观点, 我们没有按历史顺序来引入量子概念,
也就是说, 没有介绍和讨论迫使人们重新审度经典概念的那些实验事实.
于是我们放弃了归纳的方法.
然而, 物理学是一门要经受实验事实检验并在检验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要得到这样一门科学的可靠图像, 归纳法还是必要的;
不过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更适合于原子物理学或较低程度的量子物理学导论.
此外, 我们有意识地撇开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和其他解释的讨论.
虽然这类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但它似乎是另一种水平上的工作了;
事实上, 我们感到, 要能有效地讨论这些问题, 必须事先掌握 "正统的" 量子理论.
这套理论, 由于它在物理学和化学的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已为人们所接受.

波和粒子;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

电磁波与光子

每当我们对一个微观体系进行一次测量时, 我们便从根本上干扰了它.
这是一种新的性质, 因为在宏观领域中我们从来都认为,
人们总可以设想出这样的测量仪器, 它们对体系的干扰实际上要多小就有多小.
对经典物理的这种批判性的修正是由实验决定的, 当然也要由实验来引导.

测量 (系统状态) 必定破坏 (系统状态)

两个基础实验~

叠加原理的基础性~

因而本征结果与本征态之间的对应是这样的:
如果测量以前粒子处于本征态之一, 那么这次测量的结果便是确定的,
它只能是与这个本征态对应的本征结果.
如果测量前的状态是任意的, 那么我们只能预言测得各种本征结果的概率.
为了求得这些概率, 我们将粒子的态分解为各本征态的线性组合.
谱分解原理: 必须注意,
分解的方式依赖于我们所考虑的测量仪器的类型,
这是因为我们必须使用与它相应的各种本征态.
在这里, 粒子的态发生了突变.
测量从根本上干扰了微观体系 (这里是指光子).

物质粒子与物质波

德布罗意关系

1923 年, 德布罗意提出了下述假说:
完全和光子一样, 物质微粒也具有波动性的一面.
电子衍射实验 (1927 年) 表明, 利用物质微粒, 例如电子,
也可以得到干涉图, 这就出色地证实了物质的波动性的存在.

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

利用普朗克和德布罗意关系式, 可以很自然地引入这个方程.
但是我们不可能证明这个基本方程, 即所谓薛定谔方程;
我们只是把它提出来, 然后讨论它的一些推论
(正是这些推论的实验证明肯定了它的正确性).
此外, 到了第三章 (量子力学的假定),
我们还要回过头来更详细地探讨这个方程.

薛定谔方程: 对于 \(\psi (\mathbf{r}, t)\) 是线性的, 齐次的; 对于时间 \(t\) 是一阶的.

波函数 \(\psi (\mathbf{r}, t)\) 必须是平方可积的. (可归一性)

同时, 薛定谔方程确保了归一化系数与时间无关.

轨道这个经典概念, 亦即经典粒子在相继各时刻的那些态,
应该代之以和粒子相联系的波的传播的概念.
例如, 再回想前面描述的用光子进行的杨氏双狭缝实验,
这种实验从原则上说对于物质微粒 (如电子) 也是可行的.
在观察干涉图时, 如果还要知道每个粒子通过的是哪条狭缝,
这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与粒子相联系的波同时通过了两条狭缝.

或者说: 粒子只有同时经过两个狭缝才能得到干涉的结果. 粒子的双缝干涉不是来源于粒子之间的干涉, 而是各个粒子与其自身的干涉.

必须指出, 光子在实验中可能被发射或被吸收, 物质微粒则不一样,
它们既不能被产生也不能被消灭: 被加热的灯丝发射出电子,
这些电子是原来就存在于灯丝中的; 同样, 被计数器吸收的电子并未消失,
它又回到了某个原子中或参与形成电流.
实际上, 相对论告诉我们, 物质粒子的产生和湮没是可能的.
例如, 一个能量充分大的光子穿过原子近旁时, 可以实物化而成为电子-正电子对;
反过来, 正电子碰撞电子时便和电子一起湮没而产生光子.
但是, 在这一章开头我们就声明过, 本书的范围只限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
并且事实上我们已经按不对称的方式处理了时间和空间坐标.
在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范畴内, 物质微粒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湮没.
我们将会看到, 这个守恒定律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而放弃这个定律的必要性正是人们在建立相对论量子力学时遇到的重大困难之一.

本书的范围只限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

对一个粒子的量子描述; 波包

若一个粒子在空间各点的势能都为零 (或为常值),
则这个粒子未受力的作用, 我们说它是自由的.

附录 I (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 在卷二.

海森伯不确定度关系

附录 II (狄拉克的 δ 函数) 也在卷二.

由于不确定度关系的限制, 波函数的空间展延度越小, 电子的动能就越大;
而原子的基态则是动能与势能折中的结果. 我们还要强调一个事实:
以不确定度关系为基础的这种折中与我们在经典力学中所指望的那种折中是完全不相同的.

自由波包随时间的演变

在与时间无关的标量势场中的粒子

如果光波的波长相对于问题中涉及的长度而言可以忽略,
则不考虑光的波动性的几何光学便是一种很好的近似.
所以经典力学相对于量子力学的地位就相当于几何光学相对于波动光学的地位.
刚才的说明告诉我们, 如果在比波长短的路程上, 势的变化是显著的,
那么, 就应该出现典型的量子效应 (即起因于波动性的量子效应),
这时波长已是不可忽略的了. 正因为如此,
所以我们要研究处于各种 "方形势" 中的量子性粒子的行为.
所谓方形势, 就是其变化呈 "阶梯" 状的势.
既然这种势是不连续的, 那么, 不论波长多么短,
它在与波长同数量级的区间上一定有显著的变化,
因此, 量子效应总是会表现出来的.

变量的分离. 定态

在经典力学中, 若势能与时间无关, 总能量就是一个运动常量;
在量子力学中则存在着能量完全确定的态.
于是, 我们可以将波动光学中熟知的结果转借到这里要研究的问题.
然而必须充分理解这仅仅是一种类比,
我们对波函数的解释与经典波动光学对电磁波的解释本质上是不同的.

一维方形势的光学类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 对入射波的某些频率, 波将完全透射;
从量子的观点来看, 这就是说, 粒子被反射的概率一般不为零,
但是存在着一些能值, 叫做谐振能, 对于取这些能值的粒子,
透射概率为 1, 因而反射概率为 0.

定性地基本概念描述, 结束~

说得更广泛一些, 直到现在,
还没有任何观测结果是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相抵触的.
可是, 关于既是相对论性又是量子性的现象,
目前还没有一套总的理论, 既然如此, 再来一次震动也是可能的.

希望 2025 可以开始阅读温伯格的量子场论~

量子力学的数学工具

我们打算最大限度地简化有关的论述,
凡是只有数学家才能满意的那些普遍定义和严格证明, 这里一概从略.
例如, 遇到无限多维空间时, 我们将把它当作有限多维空间来分析;
此外, 我们将按照物理学所约定的意义来使用术语 (如平方可积函数, 基, ...),
而这种意义与纯数学所赋予它们的并不完全一致.

表象: 还是译为表示更好; 观察: 还是译为观测更好.

一个粒子的波函数空间

物理意义

波函数空间的结构

波函数空间的离散的正交归一基

封闭性关系式: 对比后文连续的情况

连续的正交归一基

注: 此处改了原书的章节名

上面的符号 \(\mathbf{r}_0\) 容易误导~

在经典光学中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在那里,
单色平面波是一种极为方便的模型, 但在物理上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即使选择性最好的滤光片所滤过的也是某一频带 Δν 中的光,
这个频带可能很窄, 但绝不为零.

对比后续引入狄拉克符号后的形式.

态空间; 狄拉克符号

至此, 才正式介绍狄拉克符号, 前面的铺垫还是很用心的~

其实, 态矢量和态空间的引入不但使理论体系得到简化, 还可以使它得以推广.
事实上, 确有一些物理体系是不可能用波函数来进行量子描述的;
我们将会看到, 即使就单个粒子而论, 只要将自旋自由度也考虑在内, 就属于上述情况.

此时, 先忽略自旋

每一个左矢都有对应的右矢吗? 不用在意~

但是广义右矢并不表示体系的物理状态. 物理学总能用类似的实在性要求跳过数学的严格性要求~

线性算符

标量积为 \(A\) 在 \(\mid φ \rangle\) 和 \(\mid ψ \rangle\) 之间的矩阵元.

引出张量积投影算符的步骤很清晰简洁~

厄米共轭

从右矢和左矢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定义算符的伴随算符

因此, 一个右 (左) 矢的厄米共轭是一个左 (右) 矢;
一个算符的厄米共轭是它的伴随算符; 一个数的厄米共轭是它的共轭复数.
采用狄拉克符号, 厄米共轭运算是很容易进行的, 只要应用下面的规则即可.

当一个式子中含有常数, 右矢, 左矢及算符时,
要得到这个式子的厄米共轭式 (或伴随式), 必须:
代换:
  将常数换成其共轭复数;
  将右矢换成其对应的左矢;
  将左矢换成其对应的右矢;
  将算符换成其伴随算符.
反序:
  即颠倒各因子的顺序 (但常数的位置无关紧要).

注: 是乘积才是厄米算符.

态空间中的表象

正交归一关系式 & 封闭性关系式

一个正交归一基的特征关系式

右矢和左矢的表示法

左行, 右列

算符的表示法

插入封闭性关系式, 然后展开; 利用正交归一关系式, 合并~

再一次, 自然导出张量积的表示, 都没有明确提到张量积三个字. 也就是说, 不是数学定义, 而是从完备或者自洽的角度, 导出来的.

伴随算符, 亦是同样~

单就到此为止, 已然超出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格里菲斯一截. 当然,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不适宜用来直接比较~

表象的变换

给出了新基的每一个右矢在旧基的每一个右矢上的分量,
就确定了基的变换.

基于此, 感受厄米共轭 (伴随) 矩阵的意义

本征值方程; 观察算符

得到的物理实在是一样的: 全局相位

求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矢: 只从实用角度讨论~

对于厄米算符, 可以证明, 本征值 λ 的简并度 p 总是等于特征方程的重根的重数 q.
以后, 大多数情况下, 由于我们只研究厄米算符, 于是,
只要知道特征方程的每一个根的重数, 立刻就可以知道对应的本征子空间的维数.
因此, 在维数 N 为有限的空间中, 一个厄米算符永远具有 N 个线性无关的本征矢
(以后将会看到, 我们可以使它们正交归一化, 因而这种算符是可以对角化的).

观察算符

几何视角; 重根~

可对易观察算符的完全集合 (法文缩写 ECOC, 英文缩写 CSCO) 后文交替使用 ECOC 和 CSCO (其实是我个人尽量替换成 CSCO).

表象和观察算符的两个重要例子

算符 R 和算符 P

态空间的张量积

这就是我所谓的物理学家讲数学的实在性!

张量积的定义和性质

于是, 一个张量积矢量的分量就是该乘积中的两个矢量的分量之积.

此节的概念编排, 可见风范!

忘了谁说过或者在哪看见过: 定义, 定理的组织编排, 可见作者的眼界格局.

原书印刷错误~

注: 后两个符号约定需要参考上下文

张量积空间中的本征值方程

不一定: 其中的基矢是 \(A(1)\) 的一个本征矢和 \(B(2)\) 的一个本征矢的张量积, 或者张量积的线性组合.

应用举例

上面得到的结论可以推广:
如果一个物理体系由两个或更多的简单体系组合而成,
则它的态空间就是对应于每一个组分体系的态空间的张量积.

量子力学的假定

\[N = 3n\]

(i) 态, (ii) 测量, (iii) 演变

假定的陈述

物理量的测量

换句话说, 总的相位因子对于物理预言没有影响,
但展开式中各系数的相对相位则是有影响的.

体系随时间的演变

如何直觉上认知薛定谔方程? 设想态矢量的无穷小变化时, 方程代表的意义~

量子化规则

这里其实很有意思, \(i\) 所隐含的正交, 和 \(i\) 与 \(j\) 的实实在在的正交. 然后, 带来的不确定度. (嗯, 纯属个人的胡思乱想.)

但是, 我们将会看到, 还存在着一些量子的物理量, 它们并没有对应的经典物理量;
这些量将由对应的观察算符直接定义 (例如, 粒子的自旋便属于这种情况).
上述这些规则, 特别是对易规则, 只在直角坐标系中才成立.
我们可以将它们推广到其他坐标系, 但这样一来, 它们就不再具有上面的简单形式.

关于可观察量及其测量的假定的物理解释

可观察量在指定态中的平均值

可观察量的相容性

不相容的两个可观察量是不能同时测量的,
第二次测量会使第一次测量所得信息失去.
因此, 制备一个处在完全确定的量子态的体系的方法, 从原则上说,
与得到偏振光的方法相似: 如果在一束光的途径中插入一个起偏器,
那么, 由此出来的光便是沿某一方向偏振的光, 这个方向决定于起偏器的特征,
因而所得偏振光与入射光的偏振状态没有关系.
同样地, 为了制备一个量子体系, 我们可以构成这样一种仪器, 它只允许一个态通过,
这个态对应于已经选定的完全集合中的每一个可观察量的一个特定本征值.
对一个 CSCO 的测量只能制备与这个 CSCO 相联系的基矢态中的任意一个态.
然而, 要得到体系的其他的态, 只需改换可观察量的集合.

薛定谔方程的物理意义

薛定谔方程的普遍性质

埃伦费斯特定理

但是, 我们要提醒一下, 严格说来, 粒子本身是永远没有什么轨道可言的;
事实上, 粒子的态是由波包的整体来描述的, 而波包当然在空间占有一定的范围.
然而, 可以想见, 如果这个宽度和问题所涉及的其他长度相比是很小的,
我们就可以将波包近似地用其中心来代替, 在这种极限情况下,
对粒子的量子描述与经典描述就不应该有显著的差异了.
因而, 重要的是, 我们必须知道下述问题的答案:
波包中心的运动是否遵从经典规律? 埃伦费斯特定理就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宏观极限下 (与势函数在其上有显著变化的距离相比, 德布罗意波长甚小),
我们可以构成充分狭窄的波包, 而同时又将动量的不确定度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
于是波包的运动实际上就是处在势场 V(r) 中的质量为 m 的经典粒子的运动.
我们在这里得到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个结果可以用来证明,
在大多数宏观体系可以满足的某些极限条件下, 从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经典力学方程.

保守体系的情况

如果一个物理体系的哈密顿函数不明显地依赖于时间, 我们就称该体系是保守的,
在经典力学中, 这种情况的最重要的后果就是 (对时间而言的) 能量守恒.
或者说体系的总能量是一个运动常量.
在这一节里, 我们将会看到, 在量子力学中情况也一样,
保守体系除了具备上一节所说的普遍性质外, 还具有一些特别重要的性质.

叠加原理和物理上的预言

概率幅与干涉效应

相对相位

若干个态与同一测量结果相联系的情况

归结一下, 从这一段的讨论中, 必须抓住的基本概念可以简要地叙述如下:
将对应于同一末态的诸概率幅相加, 然后将对应于正交末态的诸概率相加.

附录

附录原本在卷二末, 但我觉得其实应该放在卷一. 估计是第一卷太厚了, 哈哈~

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

物理学家讲数学就是更具实在性~

傅立叶级数

余弦级数和正弦级数, 不如: 复数表示

傅立叶变换

量子力学中的傅里叶变换

简单性质: 讲的比较简单~

三维空间中的傅里叶变换

此章节可对比阅读: 陶哲轩实分析, 傅里叶级数; 陶哲轩的推进顺序会更加一气呵成~

狄拉克的 δ 函数

δ 函数其实是一种分布. 下面我们将从物理观点来考虑它, 并将它作为普通函数来处理;
这种方法在数学上虽不严格, 但对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来说, 是可令人满意的.

趋向于 δ 的函数

δ 函数和傅里叶变换

三维空间中的 δ 函数

本书拉普拉斯算符的符号貌似非主流~

经典力学中的拉格朗日函数和哈密顿函数

添加这一章作为附录, 作者也是用心~

质点组; 惯性系

作用于这些粒子的力可以分为两类:
内力, 它们表示体系内诸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外力, 它们来源于体系的外部.
我们假定内力服从作用与反作用相等的原理, 也就是说,
粒子 (i) 施于粒子 (j) 的力和粒子 (j) 施于粒子 (i) 的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这个原理已为引力 (牛顿定律) 和静电力所证实,
但没有为磁力所证实 (这种力具有相对论性的起因).

磁力: 相对论性

注: 字母头上一个点表示一阶导数, 两个点表示二阶导数~

1 体系的质心像一个质点那样运动, 该质点的质量等于体系的总质量,
  它所受的力等于作用于体系的所有力的合力;
2 对一个固定点所取的角动量对时间的导数等于对该点的力矩;
3 在两个时刻 t1 和 t2 之间动能的变化等于所有的力在此两时刻之间的运动中所作的功.
如果内力服从作用与反作用相等的原理, 而且它们的方向沿着相互作用的粒子间的连接线,
那么, 它们对合力的贡献和对相对于原点的矩的贡献都等于零.
再进一步, 若所考察的体系是孤立的 (即它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
则总角动量为一常量, 于是质心作匀速直线运动, 这就意味着总动量也是一个运动常量.

拉格朗日函数和拉格朗日方程

全导数可以参见: 陶哲轩实分析, 多元微分学

哈密顿函数和正则方程

留意共轭一词在不同上下文的出现~

最小作用量原理

此一节, 个人觉得比费曼物理学讲义同名章节讲得好~ 本书的风格属于守正, 我不敢说费曼物理学讲义出奇. 但是费曼物理学讲义的部分章节, 更适合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再去思考启迪~

变分

结: 2024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