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 (2022), 我将信将疑彭罗斯在本书序言所谓: 本书的阅读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 事实证明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当下 (2025), 再回顾彼时的意难平, 看看此刻有几分进步!

顺便说一句, 这本书其实不好翻译, 尤其后半部分. 所以, 稀里糊涂看吧, 主要是启迪. (本书范围之广, 对于彭罗斯是否过于信马由缰, 谁又知否~)

章节阅读顺序不按照原书顺序~

我们相信 3/8 可简单理解为某种真实的存在物,
而"数对的无限集合"仅仅是炫耀学问的一种手段,
一旦领悟了概念的确切含义, 这种手段就可以丢弃了.
事实上, 大量的数学知识都是靠这种方式得以理解的.
读者可能会认为本书实际上是在探讨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关系,
以及两者的互动发展如何强烈左右着人们寻找更好的宇宙理论的各种动机.
从目前的进展看来, 这些动机的一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源于人们对数学的美感,
深度和精密性的判断. 显然, 这种数学影响力可能至关重要,
20 世纪物理学中最成功的几项进展都与此相关:
狄拉克的电子方程, 量子力学的一般框架,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但是, 即使在所有这些例子中,
物理学的考察, 最终是观测证据, 才是接受这些理论的最重要判据.

狄拉克的电子方程, 量子力学的一般框架,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的确存在着其他数学命题, 其正确性只能当然地认为是某种"观念的产物".
最为人熟知的可能是选择公理. 这个公理的内容眼下并不重要,
此处它仅仅作为一个例证.
大多数数学家会认为选择公理"显然正确",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个命题还需推敲,
甚至可能就是错的 (我本人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还有人将这个命题的"真理性"当作观念的产物,
或者说某种依赖于所选择的公理系统及论证程序规则 (形式系统) 的事物.

神神叨叨才是彭罗斯~

感谢彭罗斯在本书的克制, 仅仅在开篇浅聊了下意识.

然而, 到了 19, 20 世纪之交,
认为数学上数的概念应与物理空间的性质分离开来的观点已经出现.
由于数学上出现了不同于欧几里得的相容的几何, 因此,
坚持数学上"几何"概念必定是从"真实"物理空间的假定性质中抽取出来的观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更主要的是, 根据非完美物理对象的行为来断定这种假想的基本"柏拉图物理几何"的具体性质,
如果不是不可能的, 起码也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 要根据所定义的"几何距离"来了解数的性质, 就需要知道无穷小和无穷大距离上会发生什么.
甚至在今天, 这些问题也还没有明确无误的答案.
因此, 通过不直接依赖于物理测量来发展数的性质是非常合适的一种做法.
正由此, 戴德金和康托尔借助于不直接涉及几何的概念发展了他们的何"谓"实数的思想.
戴德金的实数定义是根据有理数的无穷集给出的.

复数

有时会有这样的事情:
通过发散表达式得到的极为精确的答案很偶然地在与物理实验结果的比较中被确认了.
但更多的则经常是不走运. 这些微妙的处理在现代物理理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经常在评估理论时用到它. 与我们这里的讨论直接相关的是,
这种对如此明显的无意义表达式的"感觉"经常取决于复数的性质.
我们将看到, 对数在复数间的关系上具有基础性地位.
在非常明确的意义上, 复数的幅角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数.

\(e^z\), 或者写作 exp, 作为指数函数, 有幂级数展开. 由于 \(e^z\) 太常见了 (往往取: 幂级数展开), 有时会让人直觉上搞混指数函数和幂函数.

本书用 \(\log\), 不带下标 (底), 表示 \(\ln\)

复对数的这种特征似乎是一种让人恼火的事情. 然而,
它却是复数最有力, 有用和神奇性质的核心. 复分析的关键全在于此.

复对数的这种特征: 多值性

微积分

"曲率"是一种与所谓"二次导数"有关的运算, 就是说要做两次微分.
局部上看, 复数可微性与可展开成幂级数是等价的, 这也是复数魔力的一个真正所在.
常常是积分本身提供了新函数的定义. 在这个意义上说, 显积分是"困难的".
但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不把注意力放在显性表达式上,
而是放在作为给定函数的导数或被积函数的存在性问题上, 那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这时积分是一种平稳的运算, 而微分则可能引起问题. 这些特点对数值型计算也是一样的.
基本上说, 微分的问题在于它强烈依赖于待微函数的细节.
如果我们没有待微函数的显性表达式, 就有可能出问题.
而积分对这种细节要求就非常不敏感, 我们关心的是被积函数的宽泛的整体性质.
我们看到, 复光滑为欧拉的函数概念提供了一种比幂级数展开更为简洁的表达方式.
这种意义上的复光滑 (复解析) 函数称为全纯的.

复数域, 先积分, 再微分~

本书前半部分的特色从这里就开始体现了: 首先, 读者不可能指望每一章的内容有多深, 至少不可能让你入门; 但是, 确实简明扼要的做了一些概述. 加之以作者的个人点评~

我选择说明论证的基础, 即局部上看, 复光滑意味着解析性,
而不是单纯地要求读者盲目相信其结果,
是因为这是一种数学家经常采用的得到结果的有效方法.
不论是论证的前提 (f(z) 是复光滑的) 还是结果 (f(z) 是解析的)
都不包含对周线积分概念或复对数多值性概念的暗示.
但是, 这些内容为找到正确答案提供了关键线索.

黎曼曲面和复映射

这里各对数值之间不会有任何冲突, 因为它的定义域是一种展开的环绕空间
(黎曼曲面的一个例证). 这是一种细节上不同于复平面本身的空间.
黎曼曲面是一般流形概念的第一个例子. 流形是一种局部 (即在点的足够小邻域内)
"弯曲"的空间, 它看上去像通常的欧几里得空间.

流形可看成是由许多不同的拼块拼贴而成的, 这种拼贴是无缝的.
无缝拼贴的性质是指两个拼块之间总能够保证有适当的 (开集) 重叠.
在黎曼曲面情形, 流形 (即黎曼曲面本身)
是由不同的"叶"所对应的复平面拼块粘合成一个整体而构成的.
像上面的情形一样, 最后也有几个有限阶分支点留下的"洞",
而这些洞也一样可以补起来. 对于无穷阶分支点,
事情要复杂些, 这里很难作简单的一般性叙述.
大致上说, 在共形几何里, 我们感兴趣的是形状而不是大小,
这里指的是无限小尺度下的形状. 在从一个 (开) 平面区域到另一个
(开) 平面区域的共形映射下, 有限大小的形状通常是要变形的,
但无限小的形状则保持不变.
我们认为这种性质可以用到平面上的小 (无限小的) 圆上.
在共形映射下, 这些小圆可扩张也可收缩, 但不会变形成小椭圆.
f 的全纯性实际上等价于共形且非反射的映射
(非反射, 或保定向, 是指变换中保形的小块形状不是反射的, 即不是"颠倒的").
为了检验这种映射的无穷小性质, 我们在一个平面上画出点 z 的紧邻域,
并将它映射到另一个平面上 w 的紧邻域. 而要检验点的这种紧邻域性质,
我们想象用一个巨大的系数分别将 z 和 w 的邻域放大, 在极限情形下,
从 z 的扩充邻域到 w 的扩充邻域的映射就变成了简单的平面线性变换. 由此可知,
在一般情形下, 从 z 的邻域到 w 的邻域的变换可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带均匀扩充
(或收缩) 的转动. 也就是说, 小的形状 (或夹角) 是不变的,
而且没有反射, 这说明这种映射确实是共形且非反射的.
涉及全纯变换的众多自由度的判定可通过著名的黎曼映射定理来取得.
这个定理是说, 如果我们在复平面上有某个由非自交闭环界定的闭区域,
则存在全纯映射将该区域匹配到闭单位圆.

傅里叶分解和超函数

波的传播, 包括像射频波或光的电磁信号的发送, 其功效大都在于信息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
毕竟信号传递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能够使接受者得到意想不到的信息.
如果信号形式必须采用解析函数的形式, 那么就不可能在信息中"改变主意".
信号的任何一小部分都会使整个信号始终完全确定.
而实际上我们经常是根据如何不连续, 或偏离解析性来研究波的传播的.
洛朗级数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傅里叶级数的简洁的表达式.
但这种表达式隐含着关于傅里叶分解的另一种有趣的观点.
由于周期函数可无穷次地重复出现, 因此我们可认为这种 (实变量 χ 的)
函数是定义在圆上的, 这里函数的周期 l 就是圆的周长, χ 量度绕过圆的弧长.
这些弧长不是直线, 而是绕圆进行, 因此周期性自动包含其中.

作者解释了为啥此处上下文使用 \(χ\) 而非 \(x\). (不重要~)

一个特定的 (周期) 函数, 它甚至不是连续的, 更甭说可微了,
能够被表示成完全合理的傅里叶级数. 同样,
当我们将一个函数看成是定义在单位圆上,
那么它就一定能够用看起来合理的洛朗级数表示出来,
虽然这个级数的收敛圆环事实上已经退缩为单位圆本身.
这个洛朗级数的正半部分和负半部分各自加和成为半黎曼球面上的完美的全纯函数.
一个定义在单位圆的一侧, 另一个定义在另一侧.
我们可将这两个函数的"和"看成是单位圆本身给出的所要求的方波.
正是因为在单位圆的 z = ±1 的两点上存在分支奇点,
才使得这个和可以从一侧"跳到"另一侧, 给出以这个和的形式出现的方波.
这些分支奇点还使得两侧的幂级数在单位圆外不收敛.

曲面

标量场: 曲面上的函数, 映射曲面上的坐标 (点) 到实 (复) 数.

偏微分算子可以理解为沿坐标线的箭头. (例: 把 \(y\) 作为常数, 对 \(x\) 求偏导)

"分量"一词现在在许多数学文献中已获得"坐标标签"的意义,
特别是联系到张量计算的情形就更是如此.

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彭罗斯的书 (本书) 在于后者!

实部和虚部可通过 \(z\) 与 \(\bar{z}\) (共轭) 来表示. 我自己喜欢看作线性分解~

超复数

那么什么是旋量呢? 本质上说, 它是这样一种对象,
当它经历过 2π 角转动后, 正好处于初态的相反态.
这似乎有点荒谬, 因为按照我们的日常经验,
物体经过这种转动后总是回到初态, 而不是其他状态.
书的偶数次 2π 转动相当于不转动, 而奇数次 2π 转动则不然.
(a) 用一端固着于桌上一堆书下,
另一端夹于转动的书内的长纸带来跟踪书的 2π 转动次数的奇偶性.
(b) 书的 2π 转动使得纸带扭转, 如果书不作进一步转动, 纸带的这种扭转无法恢复.
(c) 书的 4π 转动造成的纸带扭转可通过将纸带套过书一圈来完全去掉.

拓扑等价

转角的奇妙特性可用另一种方式展示出来. 这是一种三维空间里转动所特有的
(固有的, 而不是由镜像反射得出的) 表现方式, 即是说,
如果我们把一系列转动合起来, 其总的效果可以用对某个转轴的转动来代表.
问题是如何用简单的几何方法找到这个等价的转动轴, 以及如何确定转过的角度大小.
对于三维欧几里得空间里的转动, 线段是单位球面上的大圆弧,
每段弧代表一个转动 (转轴垂直于圆弧所在平面),
其转过的角度为这段弧长所代表的角的两倍. 为了看清其叠加原理,
依次以弧长构成的球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反射点反射形成三个外三角形.
第一次转动取三角形 1 到三角形 2, 第二次转动取三角形 2 到三角形 3,
两次转动的叠加取为从三角形 1 到三角形 3.
克利福德代数之所以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对定义旋量有重要作用.
物理上, 旋量最先出现在著名的狄拉克电子方程里 (1928), 用来表示电子态.
我们可将旋量设想为这么一种对象, 即克利福德代数里的元素可作为算子作用其上,
产生我们前面所讨论的自旋体的基本反射和转动. "自旋体"概念往往容易让人糊涂,
不够直观. 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倾向于将其视为纯粹的 (克利福德) 代数来处理.
这种处理方式当然有它的好处, 特别是针对一般严格的 n 维讨论更是如此.
但我认为不忽视其几何性质亦很重要, 故在此我一直强调这一点.
偶数 n 维空间里的反射将一种约化自旋空间的元素转换成另一个约化自旋空间的元素.
约化自旋空间的元素都有确定的"手征", 两种约化自旋空间里元素的手征正好相反.
这在物理上极其重要, 这里我指的是四维时空里的自旋.
这两种约化自旋空间均为二维, 一个代表右手系, 另一个代表左手系.
大自然似乎为这两种约化自旋空间安排了不同的角色, 正是通过这一事实,
我们才发现了不具有反射不变性的物理过程.
这一发现是 20 世纪物理学最惊人的史无前例的伟大发现之一
(理论预言由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 后由吴健雄及其领导的小组在实验上给予证实),
它说明自然界里存在着一些基本作用过程, 这些作用在其镜像形式下不可能出现.
类似地, 我们可将这种定义推广到 r 个元素, 这里 r 可取到全空间维数 n.
r 阶楔积的分量可由各矢量分量的反对称积表示. 因此,
格拉斯曼代数的确提供了一套用于描述任意 (有限) 维基本几何线性元的有力工具.
秩 r 不变的各元素之和仍是秩 r 的元素.
我们也可把所有不同秩的元素加起来得到一个"混合"量,
这个量没有具体的秩, 但这种格拉斯曼代元素没有直接意义.

实在之路通向何方

原本是全书终章, 老爷子终于放飞了自我, 再现彭罗斯式碎碎念!

这种"纯四元数"工作 (我这里指的是他原创的具有可除代数性质的四元数)
并没有在推动基础物理科学发展方面起到多少直接的作用.
哈密顿在其他方面对物理理论的影响可谓巨大并且相当直接.
正是他早年在我们今天称之为 "哈密顿量", "哈密顿原理", "哈密顿-雅可比方程"
等方面的研究 -- 这些研究构成了对牛顿粒子与波之间进行类比探索的一部分 --
为 20 世纪量子力学和 QFT 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器. 而四元数对物理的影响则相当有限,
在对其推广过程中人们不得不舍弃掉它的可除代数性质.

n 维流形

非欧的原因在于欧几里得是单连通的, 亏格 0.

相空间: 位置与动量; 构形空间: 位置与定向 (点则无定向)

不得不说, 彭罗斯确实总能三言两语, 道出关键!

把字母 r 换成 i 会好一些~

对称群

流形上的微积分

纤维丛与规范联络